铁汉生态文旅项目—山东滨州西纸坊·黄河古村。 资料图片
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这次修宪,体现了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态度和决心,将有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发展。”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铁汉生态”)创始人、董事长刘水认为。
作为一家从事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的企业,铁汉生态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生态环保、生态景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事业,在全国各地成功打造出千余个高品质生态工程项目。
专注环境修复
为荒岛石崖披上生态绿衣
广州的3月,春风怡人。南沙开发区郁郁葱葱,波光粼粼,恍如世外桃源,游客们纷纷在山水风光前合影留念。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满目疮痍的老旧采石场。
过去,南沙曾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石材开采地。多年来的过度爆破和采石,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城市景观。
2004年,南沙启动采石场复绿工程。成立仅3年的铁汉生态,从30家企业中脱颖而出,中标总价5000多万元的广州南沙采石场复绿工程,短短一年,寸草不生的采石场全部披上绿装。如今,十多年过去,这里依然一片碧绿。
铁汉生态副总裁詹斌介绍,采石场复绿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由于土壤、水分、肥力这些植物生长的要素无一具备,“一年绿,二年黄,三年死”的问题时有发生。
“当时整个边坡修复行业盲目选用速生、见效快、不顾长远效果的植物,铁汉坚持使用投资多、见效慢的抗逆植物苗。”铁汉生态研发中心顾问徐义炎教授表示,南沙采石场的项目,是以最终恢复原有生态系统为目标的石场整治,既要绿化,又要防护。“要攻克其中的难题,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持续投入。”
目前,铁汉生态拥有专职研发人员400余人,承担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20多项,累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百余件,在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土壤修复、有机固废资源循环利用、抗逆植物等领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生态技术体系,成为国内少数能够提供一揽子生态环境建设与运营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
“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都不低于销售总收入的3%,累计投入已超过4亿元。”刘水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环境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提高,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作为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践行者,铁汉生态愿为此贡献绵薄之力,让天更蓝,水更清,家园更美丽。”
聚焦乡村振兴
以环境美化助推产业扶贫
距离海南三亚22公里的文门村,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总人口5800多人的纯黎族村落古寨。近年来,这里凭借独有的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等资源,吸引着不少市民前来旅游观光。
过去,由于管理和开发的缺失,破损的围墙、荒芜的杂草与满地的泥泞,是文门村村民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景。
得益于铁汉生态“环境美化+产业扶持+民风提升”的新建设模式,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了宜游宜赏的美丽乡村。2017年初,文门村因在村庄绿化美化方面成效突出,被住建部列入国家第一批“绿色村庄”名单。
如今,走进文门村,全新改造的黎族文化馆,述说着古村落的千年历史;宽阔的水泥路,让雨天的泥泞一去不返;休闲广场上精致的景观灯和木条长椅,则为村民提供了舒适的公共活动场所。
文门村项目负责人陶俊认为,文门村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是充满人类智慧、极具历史价值、不可复制的文化瑰宝。“这样的村落只需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提升,就能带来质的改变。”
环境的改善,不仅让古村落重现魅力,也让文门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随着游客的增多,如今越来越多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
刘水介绍,近年来,铁汉生态在项目建设布局上,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扶贫相结合,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的“铁汉样本”。
2016年,铁汉生态把三角梅产业引入海南省儋州市东城镇,并定下“3年5000名农民脱贫及增收”的目标。目前,该镇共有163户贫困户加入三角梅种植,2000余人就业于三角梅基地,已经实现脱贫98户465人。
2017年,铁汉生态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签署协议,将通过育苗苗圃基地建设和产业推广,带动千户农户脱贫及增收,力争实现帮扶对象年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把生态环保做到极致,最后都能带来产业发展。”刘水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随着环境的改善、产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会更加充实,最终实现由‘美丽中国’向‘幸福中国’的转变。”
创新商业模式
构建生态建设运营产业链
初春时节,漫步在万木葱茏、鸟语花香的山东滨州西纸坊·黄河古村,景色尚未尽收眼底,心情就已豁然开朗。
西纸坊·黄河古村于2017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开园短短三个月,该景区游客数量就超过30万人次,为铁汉生态的首个旅游PPP项目落地运营,迎来了开门红。
从专注于环境修复到进军旅游产业,铁汉生态近年来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打造生态建设与运营产业全链条。
2011年,铁汉生态成为创业板首家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后,铁汉生态开始专注打造产业链,把现有独立分散的生态环节串联起来,为客户提供生态环境建设及运营整体解决方案。
“打通整个产业链不仅需要大量技术的支撑,还要有市场的认可。我们从上市之后,就开始尝试把一系列业务串联起来,争取让每个项目,都能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詹斌表示。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之下,PPP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至多个领域。凭借功能完备的生态产业链、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生态技术体系、较强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以及规范化的运作,铁汉生态已成为参与PPP项目的主力军。
“把自然资源有效转化为资产和资本,需要政府和企业去携手完成。”刘水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政府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PPP模式下,企业必须要深入参与到项目的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的每个环节。”
如今,铁汉生态已经从一家地方园林绿化公司成长为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运营的领军企业。截至2017年底,该企业总资产快速增长至203亿元,2017年营业收入突破80亿元,净利润达7.6亿元。
“铁汉生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正确性。”刘水认为,经过多年实践,铁汉生态已构建起了具有竞争实力的环境治理和项目运营优势。“希望未来能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具有铁汉特色的综合解决方案。”
来源:人民日报-纪 尧 刘敏娜